鳗鱼,意义与迷雾:《鳗鱼的旅行》
本书里,作者一边把鳗鱼之谜娓娓道来,一边分享人生这趟旅程中的风景和感悟。行文非常类似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,但更加好读
鳗鱼有着神奇的发育阶段和顽强到怪异的生命力。它们的前半生是沉闷无趣的等待,在深水处、在泥沙里,不声不响。直到某个瞬间,它们如接受天启般开始蜕变,不吃不喝游过数千公里的洋流,完成繁衍后代的终极使命,最后死去
虽然我们常能吃到鳗鱼,但对这个物种任何更多的了解,例如鳗鱼是不是鱼、有无性别、如何繁殖,都曾让历史上最聪明博学的人焦头烂额。直到现在,我们仍不知道鳗鱼详细的繁殖地,无法估计鳗鱼的种群数量,不能实现人工养殖
鳗鱼是这样一种生物:它游曳在人类认知之外,触及我们对意义的憧憬与焦虑;却也摆放在餐桌之上,挑逗我们对色味的欣赏与贪念。它的一生,曾经深潜,终于绚烂,如果外表更讨喜一些,我猜早已成为不输仙鹤、樱花的文化符号
除此之外,作者也写到了童年、中年与父亲度过的时光,穿插着他们对人生起点、终点的迷茫和思索
如果期待通过本书找到清晰的人生意义,读完后恐怕会失望。我们对鳗鱼有了一点了解,却又产生更多问题,它仍像一团迷雾,游离在我们意识的边缘
但我们终究发现,鳗鱼是一团有趣的迷雾。不只是细腻肥美的口感,也不只是沉闷无趣的外表
1 鳗鱼
需要的时候,它们还可以钻过沼泽和沟渠。外部的环境似乎无法阻挡它们,别无选择时,它们甚至可以游走在陆地上,游过湿润的灌木丛和草地,坚持若干小时,直到抵达新的水域。如此看来,鳗鱼是一种超越了鱼类自身条件的鱼。它们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是鱼。
“鱼”只是人类指定的名称,生物为适应环境所做的努力——或者准确点说,环境对生物的无情筛选,往往超越了我们日常的认知
另外一个例子是肺鱼,鱼鳔的结构很像肺。雨水充沛时在水中生活,天气干旱、河流干涸时,就钻到泥土里,进行长达几个月的夏眠
消化系统完全停止了运转,胃被溶解掉了,它们所需的能量都从脂肪储备中获得。体内满是鱼卵或鱼精。任何外在的干扰都无法让它们偏离既定的目标。
它们每天要游近50公里,有时候位于海平面之下上千米的深处。这是一趟人类仍然知之甚少的旅行。它们也许会在半年内完成,也许会在半路上停留过冬。人们已经确认,一种被关养的银鳗不吃任何东西可以活4年之久。
竟然仅靠脂肪可以活四年?
3 亚里士多德与从淤泥里诞生的鳗鱼
在一些情况下,我们必须选择要相信什么。鳗鱼就会让我们面临这种情况。
如果我们选择相信亚里士多德,那么所有鳗鱼都是从淤泥里诞生的。
这并不是盲信,而是人类认知能力面对复杂世界时的妥协
相信理性可以认识这个世界,我们才称其为理性
相信基本公设,才有数学
相信因果律的存在,才有科学
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必须依赖相信。生命有意义吗?世界会好吗?这些问题没有答案,人们往往称自己相信的为答案
但是,总有一些事情更值得相信
如果一个人更相信理性的价值,那么科学比神学更可信,因为科学依赖最少的假设、通过最多的检验
如果一个人更相信感性的力量,那么神学比科学更可信,因为宗教内部的情感链接更强,且信奉上帝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
在这里,我不会选择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。他是“自然发生说”的支持者,相信生命可以自然地从无生命物质转化而来。鳗鱼的出生只是“自然发生说”的一个体现
19世纪60年代,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彻底证伪了“自然发生说”,也参与开辟出“微生物学”这门学科。此外,现代的动物学、发育生物学常识,也都反对亚里士多德
这么说好像亚里士多德很不堪,但这只是他的历史局限性
说白了,一个2400年前的古人,被越多的现代理论反驳,越是能证明他的博学和牛批
君不见物理领域的新闻,小编都喜欢起“爱因斯坦错了”之类的标题(笑)
亚里士多德在哈尔基季基的斯塔吉拉长大:那是爱琴海最北端的一个半岛
哈哈哈哈 黑化肥发灰
4 凝视鳗鱼的眼睛
但是爸爸爱吃鳗鱼。他用手拿着吃,把骨头啃干净,舔手指上的油脂。“真是肥美啊。”他说。但是用斯科讷[1]话说出来更像是“该死的”
哈哈哈太有意思了
每当我们抓住一条鳗鱼的时候,我都会凝视它的眼睛,想一瞥它曾经看见的那些东西。可它从不曾与我四目相接。
小时候我总喜欢凝视猫狗的眼睛,它们也静静地看我。恍然间竟觉得我们能互相理解
7 发现鳗鱼繁殖地的丹麦人
就好像是伊阿宋[3]乘坐着“阿耳戈”号去寻觅金羊毛。
希腊神话的英雄伊阿宋,曾与赫拉克拉斯(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)、珀琉斯(特洛伊战争第一猛将阿喀琉斯的父亲)、忒修斯(后来的雅典国王)、忒拉蒙(特洛伊战争猛将埃阿斯的父亲)、俄耳甫斯(阿波罗与缪斯女神的儿子,善弹七弦琴)等人一起,出海寻找稀世珍宝金羊毛
这些英雄都曾跟随半人马喀戎(Chiron,不是冥使卡戎Charon)求学,他们的大船由希腊最好的船匠阿尔戈打造
在伊阿宋的领导下,他们成功取到了金羊毛,返回希腊
后来金羊毛成为白羊座,阿尔戈号成为南船座
鳗鱼的神秘性变成了所有人心底疑问的回响: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我要去哪里?
最神秘的鳗鱼,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问题
鳗鱼才不在乎什么鳗鱼问题,它们为什么要在乎这个?对它们来说,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。
想到费曼对科学哲学的调侃:
科学哲学之于科学,如同鸟类学之于鸟类
现在多被简称为“哲学鸟用”论
为什么偏偏是在那里?这场漫长而绝望的旅行以及所有那些艰辛和蜕变的意义是什么?鳗鱼在马尾藻海里发现了什么?
约翰内斯·施密特也许已经做了回答,他认为这不重要。存在是最重要的。世界是一个荒谬的地方,充满了矛盾和存在的困惑。但只有拥有目标的人才可能找到意义。我们必须想象,鳗鱼是幸运的。
存在本没有意义,选择了怎么样的目标,意义便在追寻中以何等方式展开
8 逆流游泳
我们坐车的时候,他会指着一条沥青马路说“这是我铺的”。他喜爱自己的工作,如果有人非要问他,他甚至会承认自己干得很好。他的职业自豪感是自然而普遍的,这源于他知道自己擅长做一件并非很多人都拿手的事,源于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拥有某种持久性,对其他人来说是有价值的。
羡慕这样的状态
9 捕钓鳗鱼的人
捕钓鳗鱼的渔民们说,“但不要忘了,这样做不仅剥夺了我们的职业和收入,还带走了一种传统、知识和一种正无可挽回地消失的有价值的古老文化遗产。”不只有这些,他们还说:“你们是在拿人类与鳗鱼的关系当赌注。如果不许人们钓鳗鱼、捕鳗鱼、杀鳗鱼、吃鳗鱼的话,人类也就不会对它们感兴趣了。如果人类不再对鳗鱼感兴趣了,我们其实也就失去了它们。”
所谓关系,是任人类予取予求,哪怕危害到种族存续。所谓文化,是为这种关系披上的华丽外衣
所以这段话翻译一下:
- 保护鳗鱼,是因为鳗鱼有价值
- 鳗鱼的价值,来源于人类的需要
- 如果禁止滥捕滥杀,人类的需要会降低,鳗鱼的价值自然也降低
- 所以保护鳗鱼是没有意义的
我们身为人类,总是从自己的角度赋予其他事物价值,而忽视存在本身的价值
把鳗鱼换成价值切身可感的事物,这套论述就荒谬起来:
如果不许人们做损害健康的事情(如抽烟、喝酒),不仅剥夺了行业的生计,还带走了一种传统、知识和一种正无可挽回地消失的、有价值的古老文化遗产。你们是在拿人类与健康的关系当赌注,大家都健康了,也就不会对健康问题产生兴趣,我们其实也就失去了健康
是不是满头问号?
“完全停止鳗鱼的捕钓意味着一种活着的文化、一种植根于当地的手工业、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将成为历史。海边的鳗鱼棚屋将变成富人们的夏季度假别墅。再也听不到那种故事了。对鳗鱼的兴趣,以及鳗鱼,都将消失。”
这是合乎事实的,但我们必须认识到,这种合理性的根源是人类认知的缺陷、道德的自私,与鳗鱼自身的价值无关
不要把这个逻辑当成理所当然,变得傲慢起来。常怀一点谦卑吧
作为宣传语,这里还巧妙地提到富人,利用阶级矛盾增加声威
愿保持清醒
11 怪异的鳗鱼
如今,我们自然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误会,这大约就像《利未记》里把蝙蝠称作一种鸟一样。鳗鱼既有鳍也有鳞。它们只是比较难以被看见而已,尤其是鳞,它们非常小,上面覆盖着大量黏液,就算我们触摸也几乎不可能注意到。不过这种误会表明,在鳗鱼问题上,人们要怀疑的不仅仅是科学和鳗鱼本身。我们也不能相信上帝、上帝的解读者,或者他们说的那些话。
好有意思的案例
13 水面下的生命
在那里,海水“冰冷无情,仿佛时间一样”。
自在飞花轻似梦,无边丝雨细如愁
16 变成一个傻子
奶奶临死的时候,我坐在她的身边,她流着泪说:“我会永远在你们身边的。”这个我自然相信。我不需要相信上帝就能相信这句话。
周恩来给邓颖超:
我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,唯有你,我希望有来生
17 鳗鱼从我们身边消亡
IUCN将欧洲鳗鱼列为极危级别。根据正式定义,这意味着它们面临着“极高的在野外环境下灭绝的危险”。
日料店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,竟然是极危物种,而且仍未实现人工养殖
心情复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