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期驱动力锦囊
在本文的语境下,不是“人生红点”本身的事,都被定义为“短期事件”。它可能花费几天、几周、几个月来做,包括所谓的日常事务、琐事、习惯等。例如帮别人一个忙,和上级的谈话,毕业论文,学外语,早起等
缺乏驱动力大概很常见,如果你能一直身处理想的环境,就不需要研究这个问题。可我们并不总被幸运眷顾,因此,请先评估切换环境的可行性和代价,如果暂时做不到,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
身份系统
人生红点是偶尔温热可感,时常遥不可及的目标,要求它对具体日常产生长久驱动并不现实。我们需要一个中间层,将浪漫激情转为持久的动力,这就是“身份系统”
所谓身份,是指你如何定义自己。假如你的人生红点是“为世界带来美好的产品”,与之对应的身份可能有
- 我对美和幸福有敏锐的觉知
- 我足够真诚,相信互惠共赢
- 我有旺盛的求知欲,对万物充满好奇
- 我足够勇敢,愿意冒险去改变、创新
- 我能与人合作,把一件事办成、让一个产品落地
- 我是生产者,相信世界和周围的人会因我变好
- 我足够开放,能够见识更多的美好,也能让自己的产品惠及更多
明确身份后你会突然发现,做事的理由已经呼之欲出,且非常简单:因为这就是我,我理所当然会这么做。当你构建好身份,系统便会带着巨大的势能自动运行
- 因为我觉知力强,所以能够理解父母,所以听到唠叨和误解一笑而过
- 因为我勇敢,所以不怕失败,不满足于苟且
- 因为我求知,所以保持阅读,且持续输出内化所得
- 因为我开放,所以学习外语,所以每天背单词、尝试外语聊天
要先决定自己的身份,再做符合身份的事;而不是随波逐流做了什么,再以此推断自己的为人
当然,有人会质疑:“身份定义都是好词,你不怕人善被人欺吗?”
首先,善的发心吸引善人和骗子,使用技巧过滤骗子,你所能接触的世界就慢慢充满善意。恶的发心吸引恶人,你所能接触的世界就充满敌意。善恶客观的概率分布影响积累速度,却不影响结果
其次,许多人无所谓善恶。你善意相待,就激发对方的善意;你恶语相向,对方就是一时的恶人。或者,没有利益冲突就是善人,存在利益冲突就是恶人,这时要费点心避开冲突,或对齐目标、达成协议。归根到底,主观世界的善恶是个选择问题
最后,请注意我们讨论的是“身份”,而不是“行为”。试看相同身份推导的不同行为:
- 因为我能与人合作,合作方欺人太甚,我忍辱负重把事情落地,大获成功
- 因为我能与人合作,合作方欺人太甚,我果断退出,进一步明确合作原则,避免今后更大的损失
同一种身份认同,可以驱动完全相反的行为。因此,身份认同只是一种向善向上的力量,和具体行为无关,你可以做有锋芒的善人
赋予意义
有时,我们因意义感的缺失而动力不足。“意义”是永远的形而上学命题,一帮哲学家争了几千年莫衷一是。如果你承认此生的思考超越不了先贤,不如选择相信“不存在无意义的事”
我们以工作举例。如果当下环境让人苦闷万分,工作事务非常琐碎,大概有这些可能:
- 你看不到热爱的方向,已经放弃尝试新的工作。你明白,工作只是工具,以恰当的速度、适当的痛苦换取还不错的薪水,就是它的全部意义。没有多余的期待,也就没有多余的痛苦。副业、家庭、兴趣,才是你的人生主线
- 你看不到热爱的方向,还愿意尝试新的工作。那么你发现了讨厌的工作,下次找到热爱的概率提高了
- 你知道热爱的方向,且非常坚定。那让你认识到应该及时换赛道,就是此时工作的意义
- 你知道热爱的方向,但这份工作本就是已经幻灭的热爱,你迟疑会不会重蹈覆辙。此时工作意义的可能性非常丰富,它可以是重拾热爱的战斗,是复盘热爱幻灭的标本,也可以让你练习骑驴找马、平稳过渡
- 因为各种原因,你必须忍受一段时间。这时问自己,今后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吗?如果会,趁后果在可控范围内,眼前这个坎就当练手了。如果不会,这就是你人生的最大 boss,你觉得当以何种姿态挑战它?
以上还只是工作本身的意义,实际上,你可以从无数角度赋予意义。例如:符合自己定义的身份,比昨天的自己好,完成限时挑战,与同伴建立联结,了解新的思考方式,发现自己情绪的规律……
如果想不到,就去发现别人找到的意义。例如跑步,你可以去看《强风吹拂》,看村上春树的《当我谈跑步时,我谈些什么》。总有些意义,能够或长或短地驱动你做事
这样坚持一段时间,你有可能突然感受到曾求而不得的、最初的意义,这大概有几种原因:
- 技能的质变需要时间。外语练习一周,可能感觉毫无用处;持续练习半年,就有可能和外国友人简单对话了
- 获取信任需要时间。你必须妥善处理这些琐事,才能获取信任,接触到更核心的资源。这就是为什么以前师傅收徒,前几年总让弟子挑水砍柴,观察品行
- 你必须做很多琐事、多次承担责任、鼓舞团队,才能成为上位者。这时,你才有能力影响别人的生活,感受到原始纯粹的意义。甚至,你也许有能力改变整个培育体制,避免后人也蒙受自己遭遇的不公
以上不是让你忍受 PUA。“反 PUA”已经成为某种“政治正确”,然而,很多人无法区分“诱发心理疾病的 PUA”和“成长中必然遭遇的由人造成的磨难”。如果明确是前者,请不要对寻求朋友、咨询师的帮助感到羞耻。对于后者,我们从小被教导要“不怕困难”,听的都是条件艰苦、工作累人,却很少联想到“关系”是“困难”相当大的组成部分。也许想明白这一点,能稍微缓解心中不平吧
身处逆境,有些人信奉木桶理论,觉得综合素质不能太差,逆境是让自己补上短处的磨砺。有些人信奉长板理论,只有不可替代性才能创造超额收益,必须尽可能找到发挥长处的顺境。两种信念无所谓对错,充分了解信息、做出选择后,赋予它意义,然后充满斗志地走下去吧
清晰
对许多具体的事,无法开始可以归因于执行策略的模糊。例如,你要做一个调研报告,可迟迟无法开始。你想到老板催促的语气、展示报告时的神情、上次报告别人的评价、花花绿绿的图表、自己的七分焦虑三分痛苦……此刻的床显得多么柔软可人。报告,成为了一团混杂着记忆碎片、未来妄想、情绪波动、以及各种光怪陆离的迷雾,让你望而生畏
那么,不妨拆了这团迷雾,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。为什么要做调研?重要目标有几家?调研渠道有哪些?报告要分几个部分撰写?关键问题是什么……想,就仔细地想,想到能看到一篇报告的雏形,让它成为一个可以触摸的实体,而不是一堆概念的堆砌
重要的是,思考过程完全可以放在“暗时间”,例如运动时、通勤路上、吃饭时。预热不占用工作时间,既消除了恐惧,又让你的大脑处在兴奋状态,思考的惯性让你想要立刻着手调研
另外有些时候,无法开始归因于对现状的扭曲。首先不要责备自己,这是大脑出于自我保护产生的正常反应,很多时候它给人勇敢改变的力量。然而,如果你判断现在不是对抗、逃避的时候,不妨问问自己:这件事的困难有没有被高估?的确无法协商了吗?有没有可能绕开?自己的能力真的不足吗?逃避去享乐,真的会快乐吗?
如果你怀疑自己应对挑战的能力,可以写一本“成功日志”,历数自己感觉很好的时刻。这并不是自欺,因为你的大脑早就在做同样的事——为了证明你不行,总搬出那些糟糕的记忆否定你。你只是在有意识地对冲,让自己的形象、反应模式更加清晰罢了
优化微环境
如果你承认且接受宏观环境,例如行业、上司、同事、行政、规则,会影响工作状态,那就得承认,诸如场所、情绪、睡眠、身体这些微环境,也同样如此
简洁的桌面让人专注,触手可及的零食让人分心,洗漱干净让人神清气爽,身后的床铺让人昏昏欲睡。早晨的阳光让人精神抖擞,充足的睡眠让人心态平稳。维持合适的微环境,往往比强调意志力更有效
也许,你能慢慢发现个人专属的规律。例如,和朋友聊天后你会更有信心,无氧运动后你会斗志昂扬,按照时间表做事有自律的爽感
也许,你能创建自己的切换状态小妙招。例如,三天的旅行,一天的徒步,30 分钟的跑步,15 分钟的午睡,10 分钟的冥想,5 分钟的冲澡,1 分钟的倒立
也许还有更高级的,是创建自己的条件反射。如果你通过不断的训练、奖励循环,将固定信号与状态挂钩,可以极大提高你的调节能力。例如,将“3,2,1”倒计时与大幅度的躯体动作绑定,就可以做到瞬间起床、瞬间脱离萎靡状态。这种方法我没用过,记录在此以备探索
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调整状态,并不代表自己没有“意志力”。相反,发现身体的规律、善于借助规律调整自己,才是对自己有掌控力的体现
启动微习惯
我们对习惯普遍有种误解,觉得必须消耗意志力、忍受痛苦直到超过某个时间阈值(例如 21 天),它就会自动执行下去。然而,事实本不应如此。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,你应该先让自己接受某种身份,然后自然地驱动习惯
培育身份意识最好的办法是微习惯,也就是开启一种几乎毫不费力就能达成的习惯。例如,你想要定时健身,也为健身赋予了充足的意义,就差养成习惯了。那就一开始每天在健身房待 10 分钟,如果哪天太忙,不换训练服去健身房逛一逛,跟人聊两句都可以。总之,我们的目的是习惯这个新的身份
你可能会说,10 分钟根本没训练效果啊,而且准备的时间都超过 10 分钟了,这样做效率太低。然而,习惯养成初期就追求效率,只会让你感到种种陌生、麻烦,然后很快放弃。在初期重要的是先做,一点点都算数,让自己的身体、大脑熟悉新的环境、节律
慢慢地,你开始接受“我是一个经常去健身的人”,请重视这个念头,不断感受与之相关的事物:你熟悉的器材,常遇到的朋友,教练的语气和表情……让自己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它!这时,不需要太多意志力,你自己都觉得 10 分钟不过瘾。在健身房外,你也开始情不自禁地学习健身知识了
微习惯的重点在“毫不费力”,所以另一方面,你要尽可能减少执行路径。例如你想每天背单词,使用 app 和单词书哪个更好?也许你会下意识说 app 更好,因为手机随时都可以背。但真实情况可能因人而异。如果你有固定不被打扰的时间,可以在干净的桌面上看到翻开的单词书、纸笔,只需坐下就能开始,也许单词书更好,因为手机你要面临“解锁-翻页-拒绝其他 app 诱惑-点击单词 app”这一更长的路径。如果条件不允许,只能用 app,那可以把单词 app 放到首页,甚至在首页创建一个大尺寸组件,让你一触即达
这里插一些题话外,“电子化”承诺的“数据永生,随时访问”偶尔让我们过于迷恋,想把所有任务都电子化。单词 app 根据记忆曲线设计、统计遗忘频率、可随时回看过往数据——这很好,可是就“开始任务”而言,电子化天然不利于注意力的积聚。手机的提醒暴露面积太小、暴露时长过短,远远无法和房间内其他实物相比,更别提那么多娱乐 app 在抢夺你的注意力。所以,永远不要吝啬用便利贴、相关物等,让自己保持对任务的注意力
如果你真的找遍了所有意义,无法缩短执行路径,不知道怎么开始,还不愿意放弃,最后的办法是尝试哄骗大脑。例如,你想要养成晨跑的习惯,开始尝试的第一天,闹钟响了,可你不愿意起床——哄骗时间到
你在温暖的被窝里迷迷糊糊,这时有个声音告诉你,“现在起床,相当于能白打游戏,还不耽误工作,刚好揍揍激昂金狮子”。有趣的想法,你来了兴致,起床洗漱。“训练服就在床边,穿上酷酷地照个镜子、测个体重就换下来吧”。好主意,你换下睡衣,穿上训练服。“楼下早餐店的汤包好吃,出门骑车整点儿”。很棒,你出门跑起来了,“跑到一公里外的水果店,买完水果就撤吧”。天才的想法,你就这样跑了 5 公里
这套方案有效的原因是:
- 我们总误解大脑的决策水平是稳定的,但其实波动极大,说白了有时大脑意识不到自己有多蠢。换个环境后,新的刺激和身体动作促进激素分泌、血液循环,这都可能提高决策水平
- 将“我是跑者”与“在寒冷的 7 点钟晨跑”的决斗,变成在“我是跑者”的身份认同下,选择不打游戏、不脱下训练服、不骑车、不停下来,大大降低了选择的难度
- 强行将身体置于任务环境,让未知变得清晰,然后发现刚才大大高估了畏惧和痛苦的程度
被动变为主动
如果一些任务是被动执行,难有发挥的自由度,人会更容易感到被压迫、物化。而尽可能让自己拥有全局观、掌握主动性,会让人感到精力充沛。这就是老板们吹嘘自己的工作时长,不配得到打工人共情的原因之一。然而要做到主动,需要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。有时真就是二选一:解决问题,或放任自流丧失意义感
问题一,初期被动做事是很自然的,可能没人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主动。新环境有太多未知,你也许觉得要少发问多做事,这样不会惹人厌烦、或暴露自己的不足,是最安全的策略。的确,有些人能不断观察、复盘、调整定位,择机而动,但大多数人没这个意识,更常见的是漫长的蛰伏让人丧失主动的勇气、遗忘主动的理由,沦为工具人。请回忆过往经历,如果你在蛰伏中没做到规律性反思、想象机会的模样、持续为可能的机会做准备、维持突破现状的信念,你就不适合这套策略
那怎么办?我的建议是,应该第一天就尝试主动。不要怕暴露不足,装出来的能力毫无意义,问出来、花点时间学会最重要。当然,为了避免被厌烦,发问也讲究时机和技巧,例如不要问未经自行搜索、思考的问题,恰当表达感谢等,在此不赘述。主动性太强会不会有攻击性,让人感到威胁?也许会,但出类拔萃的人,总不可避免地让人感到不舒服。你只要尽量谦虚、温和、真诚、不挑事儿就好,不需要为别人如何调理自己担忧,那是他们的课题
问题二,你可能遇到上级对主动性的打压。我衷心祝愿你遇不到,但假如运气不好,就只能放弃对“所有创意、主动性都被鼓励”的幻想。大家都喜欢这么讲,正是因为它在现实的匮乏。现状是,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,都喜欢服从命令的温顺绵羊,而大多数上级喜欢忠诚听话的工具人
很少有人能抵挡支配别人的爽感,信息、资源、能力、人事权,是上级维持支配地位的四件武器。往极端了说,在敏感的上级看来,当你试图获取项目的全局视角,是在偷盗信息;试图直接联络合作方,是在窃取资源;试图提出建议,是在质疑 TA 的能力。总之,这都削弱了 TA 支配的能力
但毕竟现实中这么极端的上级也是少数,有时被打压可能是操作层面的问题。例如,你希望获取全局视角,但在问上级之前,有没有查阅资料、和同级沟通,是否有自己的思考?你提出一个建议,但有没有结合项目实际,细致评估可行性?是私下沟通,还是无预警地在会议中提出,让对方感到被当众冒犯?表达时,是否强调对项目的益处,表示自己目的是尽忠职守?我知道,这些问句在“所有创意、主动性都被鼓励”的环境下可能是不必要的,但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不是么
另外有一些上级喜欢工具人,同时当你作为工具人积累信任后,也会考虑把你培养为分忧的助手。所以熬过初期的打压后,可能会有转机
问题三,你可能遇到对你怀有恶意的上级。同样,我衷心祝愿你遇不到。这种恶意不只源于主动性对 TA 的挑战,可能是你的外表 TA 不喜欢,你无意的话被 TA 记恨,TA 要捧其他关系户,TA 对你能力人品性格的判断,对你理想的鄙夷,TA 过剩的掌控欲,专业歧视、学历歧视、性别歧视、地域歧视。上级可能故意刁难你,让你当众出丑,嘲笑谩骂,尽一切可能贬损。这时,我们很容易觉得不公平,心想为什么要卖力给无良上级打工,为什么 TA 可以犯错而不受惩罚,为什么你必须忍受?
首先,这样的想法太正常了,不要苛责自己的消沉,更不要因为这些遭遇怀疑自己,找朋友们聊聊吧。如果郁结太久,也可以找咨询师聊聊,就像是心理患了小感冒,这不代表你的缺陷,会好起来的。其次,认真判断换个环境的可行性,早点走人不要犹豫。如果不可行,再判断 TA 一次:是否存在沟通的可能。如果存在,建议你学习一些沟通技能,做好准备再聊,《关键对话》是不错的开始。如果不存在,拿出断臂求生的意志,再次考虑换个环境
我想你是愤懑不平的,凭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努力,去弥补对方的错误?因为如果不这样做,对方顶多偶尔心情不爽——甚至有的上级就以骂下属为乐,而你失去的是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。这些努力不是弥补对方的错误,而是拯救自己
那 TA 会得到惩罚吗?我们愿意相信,TA 的做法在未来会招致横祸。但真的如此吗?谁都不知道。只能暗暗告诉自己,永远不要成为这样的上级
问题四,你可能要面对更多责任。当自己的主动性与项目周期、资金投入产生联系时,我们很自然会感到压力。搞砸了要担责任的啊。除了做好功课提高成功率外,你还可以培养两种意识。第一,尽可能给上级提供选择,解释清楚,让上级拍板。这是自己的职责,同时也减轻了责任。第二,虽然责任与收益并不总是匹配,但能担责的人更容易获得信任,在未来做什么都会顺利些
另一种情况是主动性高、能力强的你,会被分配更多任务,所谓“能者多劳”。你可能怀疑,拿同样的薪水,凭什么多干活?尤其被分配到跨部门沟通、同级管理的任务时更难,有时要受夹板气。可是从上级的角度看,干一样多的活,凭什么提拔你?晋升或获得机会之前,总有一段“剩余价值被超额剥削”的时期,也是一种上级考验忠诚、责任感,自己扩展能力的时期吧
问题五,你可能遇到更主动、能力更强的同级。上级将更多的信息、资源给 TA,冷落了你的主动性,你可能还要听 TA 安排。也许你对 TA 产生了敌意,配合起来不情不愿——这时身份转化了,同级选择承担更多责任,而你成为夹板气的来源。如果同级因此牺牲生活、付出巨量的时间精力,可能被偷偷叫“工贼”,你也许因此厌恶“汲汲营营”地和 TA 竞争。怎么看待这种状况?
首先你要意识到,至少上级并不埋没主动性。其次,积极一点想,原本必须问上级的事,现在可以更简单地获取。再次,同级的努力不是“汲汲营营”所能概括的,尝试理解 TA,化解自己的敌意。想想曾经你作为“奋斗逼”时,真实想法是什么,又是怎么觉知周围人感受的。最后,尝试发展不同的专长,避免和对方产生利益冲突,朝另一个方向获取主动性
问题六,你可能觉得积重难返。也许你要构建新的上下级、同级关系,增加投入的时间精力,还要冒着被嘲笑、挤兑的风险。现在改变还来得及吗?仔细评估一下现状吧,将这些担忧一条条列在纸上,分清哪些是事实,哪些是想象,哪些是真问题,哪些是逃避问题的把戏
丰富输出
当一件事很无聊,也许可以通过丰富输出变有趣:
- 专注计时无聊?你可以用种树、种花的 app,看那些专注的时间变成树林,或变成送给朋友的花束
- 学习某种技能无聊?你可以边学边写教程,把这个技能固化,以后就算忘记,读一遍自己的教程都能回想起来
- 调研不感兴趣的领域无聊?下决心在调研后跟该领域的同学、专家讨论,就怀着对一次愉快对话的向往做事吧
- 某种日常事务无聊?尝试用更新的方法完成它,更关注过程学到的技能而不是结果
- 要写报告、做 ppt 无聊?尝试实践脑科学原理,区分概念梳理、作图、文案等不同心智能力的工作,分层完成,提高效率
失败换经验
如果你知道怎么做能成,但种种原因下要沿歪了的路子走,你还有动力做事吗?
最好的情况是把路子掰回来。掰不回来时,有可能你的判断正确,也有可能你受限于信息、资源和经验,对现状产生了误解。无论如何,继续做事可以这样想:
- 把事情办砸来惩罚别人最不划算,因为这要先毁掉自己,在过程中也会持续煎熬。此外,这也意味着固步自封、对复杂状况的逃避
- 做成公认可行的事,不叫厉害。做成公认不行的事,才叫厉害
- 你一方面基于经验知道什么是对,又在错误的道路上做了探索,不管结果如何,总获得了更多经验
悬浮到浸润
有的人总是悬浮着,今天随便搞搞这个,明天随便做做那个,试了一圈下来都不满意。问 TA 真正想做什么,答曰不知道。有时,这是在保留“一旦全力以赴肯定大赢特赢”的可能性,是在避免自信心受损害。毕竟沉下心做事,万一失败就没理由开脱了。另有些时候,TA 可能向往着能有一件事捕获 TA 的心,让人如痴如醉、废寝忘食,可这件事迟迟没有出现
然而,很多时候是先选中了感觉还不错的事,全身心浸润在事情里,才慢慢感受到愿以之为事业的吸引力。谈恋爱时,面对具体的人一见钟情的都极少,怎么在选择更为抽象、前途未定的事业时,反倒期待一见钟情了
浸润还有另一重含义。读研也好,工作也好,创业也好,当你选择了一段人生经历,就等于选择了某种生活。如果只看到抽象的符号,总觉得读研就是要发论文,工作就是要赚钱,创业就是要暴富,而忽视甚至敌视一路同行的伙伴,就会像没有扎根的树木,悬浮于空中。只有浸润到生活里,做事不偷懒、又不过度消耗,真诚地和伙伴们建立联结,才更容易触摸到生活的质感,才会觉得喜欢某种生活
也许有人会说,周围人不懂他们的理想,可他们愿意理解伙伴们的理想吗?理想有高低贵贱吗?也许有人信奉“猛兽总是独行,牛羊才成群结队”,可鲁迅在文坛也有不少朋友呀,和人真诚相处并不否定独特,拒绝交心更不能证明独特
总之,你认真待生活,生活就认真待你
结语
以上说了这么多头头是道,可由一个个选择串起的人生,总呈现非比寻常的混沌。有个巧妙的例子:当你头脑灵光、善于总结、聪明得显而易见,也许总有人给你恰到好处的薪资,让你无法下定决心追求超额收益
思虑再多,也无法保证结果,认真生活,举棋无悔就好了——其实后悔也没关系
参考
《最小阻力之路》
《精进》
《富爸爸穷爸爸》
《小狗钱钱》
《认知觉醒》
《认知驱动》
《不完美主义者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