决策系统

“选择大于努力”这句话老生常谈,它在许多情况都成立。推理可得,构筑自己的决策系统,让选择更理性、收益更大,就显得尤为重要

什么是决策系统?我个人的理解是一套通用的、可复用的决策流程,一般涉及到搜集要素、分配要素权重、整理得出结论等步骤

通用性很好理解,决策系统要适用于所有需要选择的情境;复用性是指,我做过的决策可以定量记录下来,一段时间后情况有变,我可以仅调整涉及的子要素,很快得出新的决策,而无需重新进行整套流程

一堂的广义ROI理念,非常接近我心中决策系统的样子

狭义的ROI指投入产出比(Return On Investment),根据情境有不同的变种,例如投放ROI=成交额/花费成本,新客首单ROI=14d内收入/获客成本。这些数字作为业务指标非常关键,但你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无法精确计算ROI

例如对公司来说,要不要给员工提供免费午餐,要不要推个人IP……对个人来说,要选择哪个城市,要接受哪个offer……

没有ROI参考,就只能拍脑袋决策了吗?也不是,我们可能会列出每个选项的优势和劣势,整体比对

还可以更好吗?

影响重大的决策,值得花几个小时、甚至几天反复考虑。而在你足够重视、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时,决策质量与决策系统的高效性正相关

我们通过几个例子看广义的ROI是怎么回事

案例

2019年,一家线上教育公司的产品经理Leo被领导安排去探索增长点,具体来说是“老带新”,也就是老用户介绍新用户。经验丰富的Leo很快搭建了一个模型:

产出R = 触达人数 × 参与率 × 转介系数 × 新用户转化率 × 客单价
投入I = 触达人数 × 参与率 × 转介系数 × 平均奖励

然后Leo去各部门做调研、拿数据,获知关键参数如下:

  1. 半个月为周期,能触达5万人
  2. 活动参与率15%
  3. 转介系数(一个老用户能带来多少新用户)为1.3
  4. 新用户转化率1%
  5. 客单价2980人
  6. 每拉来一个新用户,奖励老用户8元

计算可得,ROI = 29w / 7.8w = 3.7。高于3的ROI很少见的,Leo立刻写需求文档、开发上线。果然,第一波活动就赚了20万

那么,这个活动要长期做下去吗?

在项目复盘会上,Leo的领导问他:你算过研发成本、运营成本、设计师成本了吗?每次活动都会占用团队资源,这也要计算的

Leo懵了,赶紧回去将占用的团队资源折成人日,再折成工资成本

  1. 设计师:5人日,约5k
  2. 后端:20人日,约3w
  3. 前端:10人日,约3w
  4. 测试:5人日,约5k
  5. 运营:3人日,约3k

这时,ROI = 29w / 13.6w = 2.1。而且活动常规化后,开发的成本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。所以项目的长期ROI仍然很可观

那么,这个活动要长期做下去吗?

Leo汇报了最新结果,领导又问他:这个项目做了也就是每月几十万,占业务千分之几。如果把这些资源用来做别的事,能赚更多吗?比如XXX项目,一个月应该能提升几百万吧?

Leo又懵了。他赶紧梳理了一下公司的需求池,按照GMV(Gross Merchandise Volume,交易总额)和ROI排了序,发现老带新确实排不上号

于是,Leo心服口服,专心去做下一轮的业务探索了

过段时间,Leo收到一条非常棒的建议:既然做的是创业者培训,为什么执着于网上获客呢?直接拜访各大城市的孵化器、众创空间多好

Leo一寻思,对啊,全国有3万个孵化器,平均入驻30个公司,哪怕成功率只有10%,也会给公司带9万个用户。而且钉钉推广时,就是通过线下拜访拿到了很多用户,这条路并非没有先例

Leo高兴得一晚上没睡好,第二天马上去找领导要两个月时间做这件事。然而,领导的反应是:这对公司来说成本不小,需要仔细估计ROI。但目前这点数据完全不够

然后他们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评估模型:

产出R = 每天拜访数 x 开门率 x 见到CEO率 x 接收宣传物料率 x 扫码率
投入I = 地推工资 + 宣传物料 + 交通成本

仔细评估后,算出获客成本约为220元,比网络获客高一倍。如果需要每月获客1000人,就得组建50人的全国团队,而且2-3月就会把全国的孵化器全扫了一遍,刚组好的团队又得解散

他们开始调整公式的每一项,但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程度。到这里,这个看似美好的想法被毫无争议、毫不犹豫地放弃了

两种决策习惯

有两种典型的决策习惯,我们暂且称为X型、Y型

X型决策者可以熟练使用狭义ROI这个工具,在10%数据充分的情况下,能给出相当准确的判断。然而,他们启动逻辑判断的前提条件太多了、门槛太高了,导致90%的决策都是拍脑袋做出的

Y型决策者也只有10%的情况会使用严格的财务ROI,但他们努力将拍脑袋决策降到最低,剩余部分由广义ROI补齐

我们可以从深度、宽度、高度三个层面,描述一堂的决策模型

从深度讲,对于简单问题,只需定性考虑优先级即可;对于更难的、影响重大的事,就得按需增加定量成分,更深地考虑问题

从宽度讲,不但要考虑直接财务成本、人力成本,机会成本同样很重要

从高度讲,除纸面数字外,还需要考虑核心产品、现金流、关键风险、品牌、壁垒、团队习惯、个人成长、工作环境、持续回报、复利,以及时间窗口(例如政策红利期)等

当一个团队使用Y型决策,他们的头脑风暴将更高效、决策更科学,达成的决议也会更好地落实,能避免许多无意义的争论

同时,将一个个变量写下,本就提供了巨大的调整空间,可以不断优化ROI

永远记住,决策是需要精力的,理想情况下你应主动将精力往决策本身倾斜。不要让具体的工作100%占据自己,保持清醒、保持思考更加重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