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两年,书在我生活中的占比逐渐扩大,甚至成为与朋友闲聊必备的话题。然而我并非从小喜欢看书,这篇文章我尝试梳理那些有趣而微妙的改观。

小时候我读书完全是消遣,和跟小伙伴玩游戏没什么区别。小学时曾短暂地整天地泡在书店,看完一套七八本的科幻小说。这部小说没什么名气,我连叫什么都忘了,也没有因此对科幻小说偏好更多。看《射雕英雄传》时,我如获至宝、颇受震撼,但也没因此接触其他武侠小说。到了高年级、初中时,我开始沉迷网络小说,玄幻、魔幻、都市异能刷了一本又一本。

高中时代总是紧张的,再没时间看什么网络小说,只能偶尔翻翻杂志,例如《VISTA看天下》、《博物》、《意林》。也是那时,我对时事逐渐有了感知、开始产生对世界的好奇。

本科以后,开始频繁地思考许多问题,阅读观的改变就加速了。

最早我是排斥看书的,因为已经听烦了大道理,觉得只拥有一次、且只有自己负责的人生,不可能被其他人所理解、预言。毕竟人生的可能性有无数种,但所有写书的人都只活过一次。比起遵循前人经验,我更愿意下场闯一闯、自感温凉。

直到我走入第一段亲密关系,与幸福伴生的还有无措。我开始意识到整体的人生无可参照,但人生的子集,例如照顾好一段关系,是被许多书探讨过的。我可以花几个小时读完一本书,得到作者数年的感悟和心血,这简直赚翻了好吗!于是,我开始偶尔看亲密关系、心理学、记忆术这些“工具性”的书。至于小说,无法提高效率的书,为什么要看?

那时的我觉得阅读有无法克服的缺陷:书只能逐字阅读、没有图片和声音,有那么多感官本可以被调用,在阅读时却被迫闲置,信息密度太低,记忆也不深刻。而且,我猜优秀的书总会被认可、被视频化,用同样的时间看视频,效果一定更好。

后来,我又面对各种别离。在心情沉郁时,我尝试各种方法进行“情绪急救”,发现读书的效果意外地好。《呼兰河传》、《城南旧事》、《葡萄牙的高山》、《世上最美的溺水者》、《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》,这些并不“高效”的短篇小说,反而让我很快恢复平静。我想,也许阅读小说花掉的时间,并非没有意义。

在闲暇且情绪稳定时,除了奔波于各种活动、兴趣爱好之外,我尝到用书满足好奇心的甜头,比如《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》、《上帝掷骰子吗》、《送你一颗子弹》、《女士品茶》、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……当然,也有些瑰丽的幻想,比如《三体》、《呼吸》。

随着思考的深入,我终于不满足于情绪的起伏,而开始困惑更大的议题: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?寻求怎样的意义?要找到怎样的亲密关系?这些都不可能有标准答案,但我想知道有哪些可能性。我终于开始读长篇小说,把自己代入每个角色,想象那样的生活下,我将发出怎样的呐喊。《悉达多》、《月亮与六便士》、《刀锋》、《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》、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、《活着》……这些世界里的角色滋养着我、鼓励着我。

可是,在生活中我要怎么做,我该如何与人相处?如何审视“相处”这件事?《被讨厌的勇气》、《非暴力沟通》、《第二性》给了我答案,让我能保持一种放松、真诚而开放的姿态。我相信正是如此,我才会有这么多有趣到难以置信的朋友。让我惊喜的是,这些标题与“爱情”、“亲密关系”无关的书,却给了我关于爱情最重要的一些启示。

当我不断地读书、思考,我感受到越来越多的“天启时刻”,一种语言难以描述的美妙感觉。曾经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,因为书里的一段话豁然开朗,在一瞬间旧的信念分崩离析、新的信念破土而出。阴云凝滞的过去不复存在,只有雨霁天晴的未来,如此透明,而此刻的我充满力量。我开始相信,很多时候陷入低谷、内耗、畏惧改变,不是因为缺少激情、勇气、毅力等美好品质,而仅仅因为未来不够透明。

随着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多,我不禁反思“阅读不如视频高效”这条论断。如果目标是“记忆知识”,这条论断没问题。但“记忆知识”只是手段,而非目的,我们的目的应该是“指导实践”。将知识转化为实践,需要及时、广泛的思考和联想,而视频以时间流形式存在,天然有损于这种转化。读书碰到有感触的段落时,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停下,反复读、翻回以前的段落、甚至找其他书对照读;但一条在播放中的视频,很难自然地留出思考的间隙,更难在事后检索回顾。除了形式,视频在内容上也无法与书籍相比。由于制作成品更高、需要兼顾播放量,有太多优秀的书籍没有视频,或即使有却稀释了知识密度。所以,我认为适合自己的方式是:阅读为主,视频作为补充和调剂。

有提高阅读效果的办法吗?加快阅读速度?根据记忆曲线复习?多读几遍?这些可能都是好方法,不过我自己践行的是写笔记。只要书的内容触动了我,我会立即把想到的东西写下,可以简单到“哈哈哈哈笑死”,也可以认真花半小时查资料、写下一个观点,或者花几小时写书评。我认为这是原子化的“输出”,是促进自己不断输入的最佳方式。有很多内容都讨论输出的重要性,但有一本书真正说服了我、并让我着手尝试,这本书是《认知觉醒》。

有些书实在太好,我忍不住在另一个时间读第二遍,有意思的事就这样发生了:我会产生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想法,这让我直观地体会到思想的成长,无疑也帮我更好地吸收、实践一本书

我曾这样设想:如果把读过的书忘光,阅读给我的还剩什么?至少有三样东西。第一,由于曾感受过丰富的可能性,我愿意坚定地相信某种未来,而不被他人的褒贬影响。第二,我意识到每种思想都是一件武器,遇到的困难就是魑魅魍魉。只要持续阅读、思考,丰富自己的武备库,就没有过不了的关——所有恐惧都源自火力不足。第三,我已经习惯成为一个持续输出的人。输出是我的学习方式,也吸引到有趣的朋友与我产生交集,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我眼中的世界

以上这些改变并非一蹴而就,先后次序也并非界限分明。读书对我来说,曾经是一剂良药,现在已成为一道美食,这是以前的我未曾想到的。总结下来,我发现自己竟如此幸运,在恰好对的时间读到这么多对的书,并可能将书里的十分之一付诸实践。

愿常有好书相伴,愿知行合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