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有何意义?

听起来是个哲学问题。在日常语境中,当我们将一件事视为“哲学”,基本就宣判了它不可解决、无法实践、不需深究,继续耗费时间就是犯傻

那么换一些问法如何:

如果终会归于尘土,我们短暂的一生何必奋斗?如果要奋斗,是为了什么?

临终前回顾一生,我们最会因做了什么感到欣慰,没做什么感到遗憾呢?

当某天筋疲力竭、几近崩溃,让你咬咬牙挺下来的,会是什么?

我们读名人传记,常常惊叹于他们的“使命感”,以及使命感驱使下人物鬼神般的高光时刻。“使命感”到底是什么?

我们做出的重大抉择,是逻辑自洽的吗?因重大抉择而被分片的人生,是前为基石、后为补充,持续积累的吗?

在具体做事时,我们总喜欢制定目标、确定路径、整合资源。可面对最终级的课题——人生,不考虑终局目标是什么,真的可以吗?

以上疑问,我们就用“人生红点”代指吧。这个名称背后是一种假设:每个人生命的可能性,都是无限空间中的点,但其中有一个点如此特殊,它卓尔不群、散发着温暖的红色光辉,寄托着“意义”、“使命”、“价值”、“理由”等一切美好字眼。它在哪?

从出生起,我们生命的轨迹连点成线,歪歪扭扭地游走着。这条轨迹还有多久抵达红点?它总在向红点靠近吗?

这就是人生红点的两大问题:确定红点,最短路径

确定红点

人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,但幸好,在统计分析之后,人生红点可以被有限的语言描述

它不应该太过抽象,比如“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”、“传递自己的理念”,因为这无法指导实践。每个人必然会青睐某些“有用”、某些“传递”方式,而对另外的“有用”、“传递”方式兴趣缺缺

它也不能太过具体,比如“外科医生”、“科学家”、“跨境电商”,因为这容易陷入细节,无法提炼共性。此外,在整个人生的尺度上,职业、项目的变更并不罕见,将红点绑定在它们之上并不稳定,而且有些自缚手脚

举个例子,假如你想要“做出版,把国外好书带到国内”,但遇到重重阻碍,理想照不进现实,痛苦万分。怎么办?

这时不妨扪心自问,你的人生红点是“做出版”吗?还是说,你想要“传播优秀内容,推动更多人进步”?

如果是后者,纸质书做不了,电子书能做吗?书做不了,内容社区、视频能做吗?

在一个合适的抽象层次下,8种最常见的人生红点可以这样表述,请试着选出你最看重的:

  1. 生活型:让家人生活得更好,享受小团圆;或将世界视作游乐场,拉满体验
  2. 赚钱型:金钱就是自由,赚钱能力是个人价值最公平的体现
  3. 内心型:认识世界的本质,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,朝闻道,夕死可矣
  4. 过程型:享受和优秀的人共事的过程
  5. 高手型:不断成长,把事情做到极致
  6. 成就型:这辈子实现社会价值,帮助到很多人
  7. 出名型:希望知名度很高,建立起个人IP
  8. 作品型:创造出影响很多很多年的优秀作品,在人类的某个领域留下痕迹

这些并非完全冲突。例如,坚定追求其他人生红点,可能也不会缺钱,但在一些选择中,金钱收益可能并没有最大化

确定人生红点,就是为了时刻保持清醒、笃定,让我们不再瞻前顾后,也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观点左右。我们整个人从内而外、从过去到未来完全自洽了,这会带来无与伦比的安全感和成就感

真的面临抉择时,非常不舍怎么办?请记住,我们正在度过的是时间、精力、资源有限的一生,没有牺牲的勇气,将很难把握最重要的事

最短路径

确定人生红点后,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尽快到达。可能会有这几种状态:

  1. 防御迂回:已经确定了红点,但处在无法向红点前进的环境中。于是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时间、精力分配,也不再被与红点无关的事务、评价困扰
  2. 主动出击:拷问自己,目前这些工作经验对达成人生红点真的有用吗?努力离开和红点渐行渐远的环境,进入大概率能滋养红点的新环境
  3. 定量规划:对照自己5年尺度的规划(例如30岁创业),清点自己还未到手的技能、资源(例如高阶的商业分析、从0到1做新业务、复杂的团队管理、创业资源和认知),选择能更高效收获这些的环境
  4. 提升强度:制定3年甚至1年的规划,多和自己较劲。到达红点最短的路径,一定会很难,不然凭什么把一年经验当多年使?
  5. 即时感知:每天做的事情,都是对达成红点必需技能的刻意练习。这让人热情洋溢、积极主动,效率巨幅提升
  6. 感召力:让一个人的红点变成一个团队的文化,让一个人的能力变成一个团队的基本功

如果想要一个全局视角,可参考Truman的做法,把人生红点的路径拆分为五部分:

image.png

回头来看,即使我们确定人生红点花了数年——具体一点可能是几十个搜集信息、充满纠结的夜晚,面对持续几十年的效率提升、大大减少的负面情绪,这仍然是职业生涯ROI最高的决策,没有理由不尽早去做

可它又太难,夸张点说把整个后半生都押上了牌桌,不断触发我们本性中的损失厌恶。我们总觉得还没准备好,总担心未来环境有变、担心未来至亲的看法、担心没有退路,甚至担心自己的偏好改变

可是啊,我们向来不会想,逃避、拖延本身就是一种选择。这是放任自己未来每一次面对意义的叩问时,都像此刻一样犹犹豫豫、惶惶然如惊弓之鸟;放任自己的人生漫无目的、随意偏航;放任未来垂暮之时,甚至可能无法获得对自己的认可

未来因其未知才称为未来,但未知不等于赌,随机不等于毫无规律。当我们科学地调研、科学地决策后,一定能找到人生红点,并让未来的自己深感庆幸

另外,如果你和我一样,是个从来不对过去后悔的人,我们还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。此刻的自己不对过去后悔,代表未来的自己不对此刻后悔。所以,我们此刻的决策是自由的,未来的自己必定更加优秀、更加坚强、更加包容,他会理解此刻充满勇气的你我,并由衷地感到骄傲

思考的早与晚

我一直相信,思考人生意义这样的终极命题,有其早晚之说

有的人一直怀着类似“让自己和身边人过得更好”、“持续进步、持续优秀”这样朴素的念头,直到实现目标、事业有成。那时他们人到中年,世俗意义上该有的都有了,于是探索起内心世界,第一次认真地疑问起意义

有的人却在青少年、一无所有、还没真正为生活奋斗时,就思索起人生的意义,但是缺乏经验、信源的他们很少能想清楚。于是,追问意义的迷茫、痛苦长期困扰他们,也少有能够倾诉、共情的对象。他们有时会主动接触哲学、心理学、历史、传记,期待从中寻找答案

我们暂且用“晚熟者”、“早慧者”代指两种人吧

早慧者往往有特殊的早年经历,例如原生家庭问题、过早面对生命的逝去、同理心极强,这也是他们追问意义的诱因

早慧者对意义的追寻往往会落空,毕竟这让哲学几千年来都无法达成共识。他们只好靠一些信条说服自己,压制隐隐的不安,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生活。例如,“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,仍然热爱生活”;“对意义的追寻本身构成了意义”;“存在先于本质”

但是,面对抉择他们无法坚定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,面对竞争他们也相对消极。精神内耗总是困扰着早慧者

我曾长期认为,早慧者是某种不幸。世界需要早慧者,他们代表人类进行终极命题的探索,但世界不需要那么多早慧者,因为没那么多哲学、文艺相关的岗位

现在我不这么想了。只有早慧者才会尽可能早地确定人生红点,而因此的笃定、果断、积极,可能是晚熟者无法相比的

为对人之本质的思考,干杯